传承精神与文化根脉,谱写时代发展新篇章
——赴河南开展党性和国情教育有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五次赴河南考察调研。近日,我有幸作为带班人员赴河南安阳、开封和郑州开展党性和国情教育。此次行程通过红色精神寻根、历史文化溯源、高质量发展考察、乡村振兴实践等多维视角,全面展现了河南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文化自信、深厚底蕴,以及在中部崛起战略中扛起大梁、引领发展的实干风貌、蓬勃生机,使我深受洗礼和教育。
一、太行丰碑,精神永续
矗立在红旗渠青年洞前,我望着岩壁上深深的凿痕,难以想象这是当年人们用双手一锤一钎开凿出来的。红旗渠特等模范任羊成凌空除险时被落石砸掉牙齿的画面闪现在我脑海中。面对悬崖峭壁,“重新安排林县山河”,这是何等的豪情壮志。正是这种“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正是凭着这种力量,中华民族才能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行。
河南林州红旗渠
当看到焦裕禄同志房间中那张被顶出大洞的藤椅时,我再次被深深震撼——一个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的共产党员形象,就这样永远定格在历史中。焦裕禄同志患有肝病,疼痛难忍时不得不用硬物抵住腹部,这鲜活地诠释着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在兰考县,也正是这样的精神让荒漠变绿洲,让当地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开出希望之花。
红旗渠纪念馆的结语写道:红旗渠至今流淌。这何止是一条水渠?从十万林县人民劈山引水的那天起,红旗渠精神就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不断学习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伟大精神,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二、文明基因,生生不息
在殷墟博物馆,行走于青铜器与甲骨文之间,仿佛穿越千年,触摸到了华夏文明的脉搏,那些镌刻着占卜文字的龟甲和铸就礼乐文明的青铜重器,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先民对天地的敬畏与思考。河南省博物院像一部立体的华夏文明编年史。从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发出的远古回响到商周青铜器上的神秘纹饰,从妇好鸮尊展现的殷商气度到武则天金简承载的盛唐风华,每一件国宝都演绎着中原大地的文明史诗,我心里不禁涌起一股股强烈的自信与自豪。
河南博物院妇好鸮尊
最令我难忘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唐宫夜宴》VR体验让我穿越时空,置身大唐盛世的华美夜宴、与诗仙李白举杯对酌。看着他挥毫泼墨时眼中的豪情,听着他吟诵“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那一刻,我与这位千古诗仙产生了共鸣——他为他所处的大唐盛世而骄傲,我同样为生活在繁荣昌盛的新时代而心潮澎湃。结尾诗仙那句“把这些文物交给你们我就放心了”让我感动,先人对我们这代人的嘱托,让我深感使命在肩——要像守护血脉一样守护这些文化瑰宝,更要用当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界读懂中华文明的和合之美、创新之魂。
三、破茧成蝶,智造未来
走进中铁装备盾构机车间,一台钢铁巨龙般的盾构机巍然耸立;比亚迪工厂里,机械手臂精准焊接,火花飞溅;宇通客车的厂房内,涂装着五颜六色、写着各国语言标识的客车整装待发;在郑州国际陆港,一列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即将带着“中国智造”驶向远方。这些生动的场景,让我对中国高质量发展有了直观的认识。
中铁装备盾构机车间
(图片来源:中铁装备公司官网)
最触动我的是盾构机车间里那张特殊的照片——开凿红旗渠的青年们,用最原始的锤子钢钎凿着太行山,但却绽放着最灿烂的笑容。而就在照片对面,一台现代化的盾构机正在组装,准备出库交付。时空在此刻交汇:先辈们的笑容正对着这台“国之重器”,那笑容里为后辈们能造出这样的“大家伙”而骄微。我想若当年有这台盾构机,林县人民劈山引水、“100天凿通红旗渠”的豪言必能更快实现。
从红旗渠的钢钎铁锤到盾构巨龙,从比亚迪勇闯新能源车蓝海、宇通客车驰骋全球到从中欧班列满载“中国智造”驶向世界,这些都表明中国正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蜕变,我们不仅造得出,还能卖得出、卖得远。正是这一项项自主创新的突破,这一件件走向世界的产品,让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信,在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中,中国人从来不怕鬼、不信邪,完全有底气、有能力、有智慧抵抗任何欺侮和霸凌!
四、沃野新篇,幸福答卷
兰考县张庄村,曾是兰考最大的风口,风沙肆虐,土地贫瘠,村民生活极端困苦。正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我深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贫困地区的深情关怀。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步履不停,2014年3月他来到张庄村视察,在村里一路看、一路听、一路思,看收成、察粮事、问民情,并在村委会与群众座谈,原定30分钟的座谈会开了整整70分钟。总书记的到来为张庄村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张庄村干部群众发扬焦裕禄同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让昔日的风沙窝变成今日的幸福村。走进今天的张庄,西瓜酱作坊飘香,图书室书香四溢,村史博物馆记录着奋斗历程……这正是我党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生动的写照。
河南兰考县张庄村
最让我难忘的是村里那位给我们讲述和总书记座谈的老大爷。与往日的愁苦不同,如今的他开着“老头乐”给学员讲课,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精神矍铄。课后,我看见他和几位老爷爷在村口树荫下悠闲地喝茶聊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一幕让我深刻体会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深刻涵义,正是有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有了乡村振兴的好政策,这些曾经饱受风沙之苦的老人们才能安享惬意的晚年生活。
站在张庄村的土地上,我看到了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感受到了“人民至上”理念的光芒。张庄的变化都在诉说着这个村庄凝聚着党和政府的深情厚爱。这是中国千千万万个贫困村庄脱贫致富的缩影,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写照。在这里,脱贫减贫、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幸福生活,共同富裕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正在发生的中国故事。
本次带班我自己感触很深。从红旗渠精神到焦裕禄精神,从殷墟博物馆到河南省博物院,从比亚迪工厂到中铁装备的盾构机,我不仅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河南,更从河南发展的缩影中,看到了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站在这片热土上,我深刻感悟到:作为新时代青年,自当以红旗渠精神为骨,以焦裕禄精神为魂,甘做一颗螺丝钉,牢牢拧在民族复兴的“盾构机”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培训一部 张萌)